返回

大秦帝国(精华版)(全5册)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十三章 纵横初起 一、洛阳苏庄 纵横名士论天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也!强势虽在,屡遭挫败,被秦国夺回河西之地,又迁都大梁,不思进取。方今,魏国朝野一派奢靡颓废,令人心寒齿冷。”

    “我倒以为,张兄当从魏国着手。”苏秦目光炯炯道,“奢靡颓废之气,人事也。魏国若有大才在位,整饬吏治,扫除奢靡,何愁国力不振!以魏国之根基,一旦振兴,雄踞中原,天下何国堪为敌手?张兄生乃魏人,何舍近而求远?”

    “如此,苏兄何不前往魏国?”张仪狡黠地一笑。

    “良马单槽。我去魏国,置张兄于何地?”苏秦还以揶揄微笑。

    “如此说来,苏兄给张仪留个金饭碗也。”张仪大笑。

    “说根本,我不喜欢魏国朝野浮华之风。张兄若得治魏,也要费大力气移风易俗,譬如商鞅在秦之移风易俗。”苏秦平和释然地笑了。

    “如此,我已占了三个强国,苏兄向何处立足?”

    “张兄不妨为我一谋,天下之大,我欲何方?”

    张仪心知苏秦虽机变稍差,但虑事深彻,总能在常人匪夷所思处振聋发聩。这一问显然在考量自己,略一思忖道:“苏兄志在北方,燕赵两国?”

    “何以见得?”

    “燕国,奇特之邦也。”张仪侃侃道,“周武王分封的古老大诸侯国,唯燕国沉舟未覆,成为七大战国之一。若说根基,天下无出其右。且燕国北接胡地,东连大海,纵深广袤,国风剽悍。假以整饬,焉知不会对天下成泰山压顶之势?再说赵国,是三晋中最有战力之邦国,数十年连败匈奴,扩地接近敕勒川,势力大增;更兼山川险峻,易守难攻。君主赵语,持重勤奋,朝野气象颇为兴旺。如此之国,前途不可限量也!”

    苏秦一笑:“燕赵之长,张兄寥寥数语悉数囊括,可谓精当。燕赵之短,张兄却未言及,此短足以抵消其长也。”

    “未曾虑及,愿闻兄论。”忽然,张仪觉得自己对大势尚欠揣摩。

    苏秦道:“燕赵之短,旧制立国,未曾变法。七大战国,魏楚齐韩秦已经先后变法,唯独燕赵两国未曾大动。各别而论,赵由三家分晋立国,之后陷于军争,无暇变法,算得半新半旧。燕则旧坛老酒,几乎丝毫未动;若非地处偏远,又有赵国相隔,早被魏齐吞灭。若入此等邦国,无异自缚手脚,岂能大有伸展?”

    张仪豁然明白,暗暗叹服,口中却又追问:“莫非你我不能做变法名士,如李悝、吴起、申不害、商鞅成一代强国名臣?”

    “张兄真能想入非非,佩服。”

    “苏兄莫非看好秦国?”张仪突然一问。

    “张兄以为如何?”苏秦却认真点了点头。

    显然没有想到这是苏秦的认真选择,张仪困惑地摇摇头:“不瞒苏兄,我对秦国素来憎恶,所知甚少。西陲诸侯,半农半牧,国小民穷,蛮勇好战,忝列战国已是一奇,何有远大前程?纵有商鞅变法,一时振作而已,充其量与韩国不相上下。况秦国新君寡恩薄义,车裂商鞅,故步自封,岂能寄予厚望?”

    苏秦没有惊讶,悠然笑道:“张兄,你还是没有脱开魏秦宿仇偏见。实言相告,我对秦国,原本也无好感。然一个疑问始终在我心头:大才如商鞅者,何以要去秦国?秦若愚昧平庸,如何能重用商鞅变法二十余年?商鞅变法果如中原所言,残暴苛虐,何以秦能有如此军力,一举夺回千里河西?有此疑惑,去冬我随家父去了一趟秦国,所见所闻,当真令人大开眼界也!”

    “愿闻其详。”张仪认真地倾听着。

    “一进函谷关,田畴精细,村落整齐。北风寒天,原野田头熙熙攘攘,修缮沟洫。渭水货船,来往穿梭。当今天下任何邦国,都没有这番勃勃生机。家父乃走遍天下之老商,他指着渭水穿梭般往来的货船说,商家入国看货流,货流旺,百业兴,秦国了不得!进入咸阳,街巷整洁,民众淳朴,人人视国法如神圣;民无私斗,官无贿赂,商无欺诈,工无作伪,道不拾遗,夜不闭户。外国商人入秦,皆大觉安全,十有八九都将家眷迁到了咸阳。旬日之间,我听到见到之犯罪者,竟全部都是东方商贾。张兄,我等也算游历颇多,你说,当今哪个国家有此等气象?”

    张仪若有所思地一笑:“表面大治,鲁也曾有,结局如何?”

    “张兄之意,我明白。”苏秦将一爵清酒一饮而尽,“鲁国虽曾以礼法大治,国中一度康宁繁盛,但其君臣食古不化,内争剧烈,终致萎缩衰微。然则,秦与鲁迥然有异,不可同日而语。秦国新法根基空前稳固,老世族二十多年没有抬头。新君虽车裂商鞅,但也彻底铲除了图谋复辟的老世族。商君新法,非但不会动摇,且将更进一步向陇西戎狄区域推行。如此秦国,能是暂时大治?更有一个奇人,去冬到了秦国。张兄可知?”

    “奇人?可是犀首?”

    “然也!魏国一个纵横家,做了秦国上卿。”

    “犀首捷足先登,苏兄还要去秦,良马不单槽了?”

    “张兄,天下策士可有人在你我之上?”苏秦傲气顿生。

    “苏兄是说,有你入

第十三章 纵横初起 一、洛阳苏庄 纵横名士论天下(2/3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